一位黨報總編輯的領導藝術
發(fā)布時間:2012-07-18 08:21:58
一位黨報總編輯的領導藝術 于冠西同志是1951年春從山東大眾報調(diào)任浙江日報總編輯的,至1966年“文革”被奪權時止,歷時15年,是浙江日報歷屆總編輯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他的豐富的辦報實踐和經(jīng)驗,受到報界的普遍關注。我現(xiàn)在僅從夜編工作的角度,追憶他當年在辦報活動中的幾件事情。
牽牛牽鼻子――抓主要矛盾
1956年中央對人民日報改版報告批示中有這樣一段話:“各地方報紙收到新華社的國內(nèi)外新聞,除了最重要的以外,不必完全同人民日報一樣重復刊登,可以擇要改寫,也可以不登,以便留出篇幅登載本地新聞。”同時,對如何減少會議新聞也有具體規(guī)定。在這之前,一些地方報紙的頭版(要聞版)由于新華社通稿選用得太多,會議新聞太多,領導活動報道太多,沒有版面刊登本地新聞,難免使讀者感到各報要聞版面目雷同,沒有什么特色可言。中央的規(guī)定為地方報紙辦出自己的特色打開了一扇大門,提供了用武之地。
于冠西考慮的是,報紙要辦出特色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集中精力抓好頭版頭條。提出“抓好頭條,帶動全報?!庇袀€好頭條,要聞版就站起來了,要聞版辦好了,會帶動其他版向高水平看齊。
于冠西的辦公習慣是,晚上8點上夜班,通常12點以后下班。
于冠西上班第一件事是審定一版頭條,頭條落定,再處理其他事情。什么稿件作頭條,什么稿件不能作頭條,都要從宣傳的全局和主題考慮,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精心篩選,從不輕易放過。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各部送上來的頭條備選稿件,都不甚滿意,于冠西就帶著夜班編輯到各部編輯的稿柜里去“翻”,稱之為“翻箱倒柜”。每天都有大量稿件涌進編輯部,他不相信編輯的稿柜里沒有“珠子”,關鍵是自己有沒有“慧眼識珠”的本事。這樣常常有從編輯待編、待發(fā)的稿件中找出符合要求的頭條。
抓好頭條,光靠選是不夠的,那只是一個方面。在于冠西看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斷分析新情況,研究頭條選題,組織精兵強將,集中力量進行采寫。對那些反映重大題材、重大主題的重頭選題,總編輯還要精心策劃,精心組織,有頭有尾地抓好這臺“重頭戲”。
頭條要吸引讀者,要靠精彩的內(nèi)容,也要靠引人注目的好標題。有的頭條內(nèi)容很不錯,但標題一般,稍欠火候,使頭條黯然失色,引不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翻開報紙,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是標題。一則好標題,能使新聞“增色生輝”。那些富有吸引力的標題,往往像磁石一樣,使人產(chǎn)生“急欲一讀”的強烈欲望。不重視標題制作的總編輯是很少見的,于冠西可稱是制作標題的行家里手。頭條確定之后,接著坐下來,就是制作頭條標題,幾乎天天如此。他作了多少頭條標題,未曾作過統(tǒng)計,但絕不止幾百條,上千條,翻開當時的浙江日報,許多一版頭條標題都出自于冠西之手。他為了擬一則好的標題,常常是絞盡腦汁,煞費苦心,有時在看清樣時還要三番幾次地推敲,改了又改。在總編輯表率下,當時編輯部形成一種“題不驚人誓不休”的煉題風氣。
于冠西經(jīng)常利用夜班工作間隙對那些作得好的標題和作得不好的標題進行評議,并通過《夜編札記》同白班的同志進行交流。作得不好的標題,一個共同毛病是,要不就事論事,要不從概念到概念。于冠西認為,那種就事論事的方法不可取,從概念到概念的方法更不可取。正確的方法是“就實論虛,以虛帶實,虛實并舉”,這是對新聞事實進行具體概括的方法。
身體力行――最好的領導方法
于冠西主持浙江日報期間評論工作比較活躍,浙江日報的社論被新華社播發(fā)、人民日報轉(zhuǎn)載的比較多,也有的評論受到毛主席和中央有關領導及省委的表揚。社長、總編輯充分發(fā)揮領導者的表率作用,身體力行,積極撰寫評論,給大家作出樣板。在領導的帶動下,編輯記者爭相寫評論。主編以上,除完成分管工作外,還要完成規(guī)定的評論寫作指標。大家都有這個體會,評論寫作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這除了它的體裁本身決定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要趕時間。有時候思想還沒有完全想清楚,為了趕出版時間,就不得不匆忙上陣,一邊寫,一邊苦苦思索。于冠西同志是一位評論高產(chǎn)總編輯,浙江日報許多骨干評論都出自他之手。他承擔的寫作任務,往往是那些省委要求高、時間要求急的全局性社論,都是些“難啃的骨頭”。
有一天晚上已經(jīng)8點多了,于冠西還沒來上夜班,我到他辦公室推門一看,他正在伏案趕寫社論,見我進來,他兩手撐著寫字臺,艱難地站起來,伸了伸腰說,我真想從這里(指二樓涼臺)跳下去。我知道在這種時候是不能打擾的。那時,省委有一項具體規(guī)定,浙江日報總編輯列席省委常委會議。每次常委會議于冠西都去參加。常常有這種情況,省委書記宣布會議結束時,還要加上一句話:今天的會議精神浙江日報明天發(fā)表社論。這個任務自然落到總編輯身上。像這種情況,本可以組織幾個同志搞出一個初稿,于冠西卻總是獨自承擔,不給其他同志增加壓力。
于冠西在任浙江日報總編輯期間,不僅帶頭撰寫社論,還常常利用夜間編排空隙,引導大家議論評論寫作訣竅,提高編輯人員的寫作水平。我借夜編工作之便,記錄下來,我們稱之為評論寫作四十字訣:
立論正確,態(tài)度鮮明;
有的放矢,切中時弊;
立足事實,高于事實;
深入淺出,發(fā)人深思;
短小精悍,語言生動。
重在情況研究――于冠西的會風
談到開會這個話題,于冠西總是表白,他不喜歡開會,社內(nèi)有些應該由他主持的會議,他常推給其他同志主持。但是,有兩個會議雷打不動,一是黨報總編輯列席的省委常委會議。不過,這個會議總編輯只帶耳朵聽,沒有發(fā)言的權利和義務;另一個會議是由他主持的每周一次的研究報道計劃和發(fā)稿計劃的例會。這個會議他從不無故缺席,從不無故推給其他同志主持。會議怎么開法完全由總編輯決定。
在于冠西看來,研究宣傳報道計劃這樣的會議,首先應當是充分掌握實際情況,和對實際情況的具體研究。宣傳報道計劃從哪里來?不是頭腦里憑空想出來的,不是由領導先入為主地首先制定一個計劃出來。而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情況的前提下,自然而然產(chǎn)生出來。例會的大部分時間是匯報從全省各個領導部門和各個基層單位搜集來的情況,主要精力花在分析研究情況上面。
新聞題材是客觀現(xiàn)實涌現(xiàn)出來的,并不需要去刻意制作。總編輯的許多好主意是在分析研究情況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忽視了對情況的分析研究,好主意從何而來,對編輯記者的具體指導又從何談起。結果只能是:一不指導,二瞎指導。而且,情況少,好的報道線索少,好的新聞自然少,報紙又怎能辦出特色來。
于冠西要求,編輯部的同志不管在哪個崗位上,都要重視對情況的研究。要求大家充分掌握情況,運用情況。在掌握和運用情況這個問題上,要作一個富編輯、富記者,不要作一個窮編輯、窮記者。有兩種新聞體裁是充分分析運用情況的產(chǎn)物,一是《來稿綜述》,這是富編輯充分運用大量來稿來信的產(chǎn)物;二是《本報記者述評》,是富記者利用深入第一線掌握的大量情況寫出的作品。
為了及時傳達貫徹省委常委會議的精神,于冠西盡可能地把編輯部研究報道的會議和省委常委會開會的時間銜接起來。這樣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一方面做到了在第一時間及時傳達省委會議精神,另一方面,順理成章地把貫徹會議精神和分析研究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順利地產(chǎn)生了近一段時間報紙的報道計劃、發(fā)稿計劃和重大報道的選題計劃。而這樣制定的計劃,無疑實事求是的含量會多一些,先入為主的因素會少一些,宣傳報道會更加接近客觀實際。這里不應該忘記的是,由于于冠西在省委會議上作了詳細的記錄,他的傳達是獨特而具體的。不僅傳達一些結論性意見,而且將這個常委怎么講的,那個常委講了些什么,都原原本本進行傳達,使大家覺得好像也參加了會議一樣,更加積極有效地貫徹執(zhí)行省委會議精神。<
來源: 作者: 編輯:q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