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防治應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 采取中耕除草、清潔田園、間作套種、水旱輪作、健全田間水系、改善土壤通氣狀況等農(nóng)業(yè)防治措施; 加強預測預報工作,優(yōu)先采用生物天敵、殺蟲微生物、Bt制劑等生物防治;結(jié)合燈光誘殺進行物理防治;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防治,使用低毒、低殘留、高效的農(nóng)藥。做到早防治,早控制危害。采收前15天停止使用農(nóng)藥,確保鮮食玉米的安全食用。
1.防治害蟲
危害甜玉米的害蟲比較多,苗期以地老虎為主,穗期主要是螟蟲類。
地老虎。地下害蟲咬食或鉆蛀玉米幼根、地下莖、幼苗嫩莖,常常使玉米幼苗因主根或莖被咬或咬斷后而導致死亡。為害較多的是地老虎。
防治技術(shù):綜合采取種子包衣,鏟除地邊雜草,減少地表產(chǎn)卵場所,使用頻振式殺蟲燈,或糖漿誘殺成蟲。預防措施主要有:播種或育苗移栽后,每畝可用3%毒死蜱粉劑4-6公斤拌過篩細土10公斤均勻撒在廂面上;也可在移栽時畝用48%樂斯本乳油80克兌水500公斤澆施防治地下害蟲;苗期用4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兌水500-1000公斤澆根進行防治。玉米出苗后也可用藥劑誘殺,每畝用90%的敵百蟲晶體50克,溫水溶解成250毫升藥液,拌入30千克麥麩中,于傍晚撒在地邊上,并蓋上新鮮嫩草誘殺防治地老虎幼蟲。
螟蟲類。危害玉米的螟蟲有多種,包括亞洲玉米螟、甜菜夜蛾、斜紋夜蛾、臺灣稻螟、大螟、黏蟲、棉鈴蟲等。發(fā)生危害的階段從幼苗期到穗期,在玉米生長前期,主要咬食玉米的葉片,嚴重時導致葉片大量被食,影響生長;抽雄穗后以鉆蛀方式危害雄穗、莖稈和果穗。其中亞洲玉米螟4齡前幼蟲喜在玉米心葉、未抽出的雄穗處取食。被害心葉展開后,可見危害形成的排孔;雄穗抽出后,呈現(xiàn)小花被毀狀。幼蟲以鉆蛀莖稈、果穗、雌雄穗穗柄為主,在莖稈上可見蛀孔,蛀孔外常有玉米螟鉆蛀取食的排泄物,莖稈、果穗柄被蛀后常引起折斷。幼蟲主要在莖稈內(nèi)化蛹。其他害蟲以幼蟲大量取食玉米植株幼嫩葉片,在葉片上造成不規(guī)則的缺刻,嚴重時導致幼苗死亡。
鮮食玉米是食用鮮果穗,防治害蟲應盡可能不用或少用化學農(nóng)藥,應堅持以農(nóng)業(yè)、物理和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第一,農(nóng)業(yè)防治。在玉米收獲后實施秸稈粉碎還田,有效減少下代螟蟲基數(shù);在越冬代化蛹前,將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稈進行處理,如漚肥、用作飼料、燃料等,可消滅部分蟲源,減輕春季一代螟蟲為害;去雄滅蟲,玉米螟喜歡集中在未抽出的雄穗上為害,在為害嚴重地區(qū),可隔行人工去除50%的雄穗,并帶出田外燒毀,可消滅一定數(shù)量的幼蟲。
第二,物理防治。利用螟蟲成蟲的趨光性,采用固定的頻振式或移動的太陽能式殺蟲燈,每30~50畝安裝一盞,燈管高度距地面150厘米左右,夜晚開燈誘殺成蟲。
第三,生物防治。在甜、糯玉米集中生產(chǎn)地區(qū),于玉米螟產(chǎn)卵期釋放赤眼蜂。釋放數(shù)量和次數(shù)根據(jù)螟蛾卵量而定,一般每畝地釋放1萬~2萬頭,分兩次釋放,雨季要搶晴放蜂;也可利用白僵菌治螟,白僵菌可寄生玉米螟幼蟲和蛹內(nèi),用80億~100億孢子/克的白僵菌粉加滑石粉或草木灰按1:5混勻,每畝1~2千克用機動噴霧器噴施于大田;再就是在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用Bt乳劑600倍~1000倍液對準喇叭口噴雨, 間隔7天施用1次, 連續(xù)施用2次;或用Bt(蘇云金桿菌)顆粒劑治螟,每畝用1000克,于玉米植株大喇叭口期丟入心葉內(nèi)。
第四,化學防治。在玉米植株大喇叭口期,每畝用15%辛硫磷顆粒劑0.25公斤,與7.5千克過篩細土或細沙混拌均勻,每株1.5-2克,丟施到大喇叭口內(nèi);抽雄穗以后防治,每畝可用40%辛硫磷乳油60-9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對為害嚴重的地塊,在授粉結(jié)束時對花絲部分再噴霧防治一次。切忌在采收鮮穗前15天使用化學農(nóng)藥,確保鮮穗安全食用。(通訊員 方肇成)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編輯:葉青 方耀
三農(nóng)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