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興應邀參加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舉辦的高端培訓班,給我一個機會和諸位就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及存在問題來講講有關中國新聞獎的一些情況及如何去創(chuàng)優(yōu)。我主抓和參與中國新聞獎的工作前后經歷了整整十個年頭,從第十二屆到第二十一屆(2002年~2011年),今年要舉行的是第二十二屆。今天我結合這些年評獎工作的一些情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拿出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明白中國新聞獎的分量和組成、評選的程序等相關的變化情況,我先把這個獎的一些主要內容說一下。
應當說這個獎項的設立得益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的新聞事業(yè)開始了繁榮和發(fā)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聞界開始醞釀要每年評選和推薦一批優(yōu)秀作品,供新聞界學習借鑒。當時由人民日報主辦的《新聞戰(zhàn)線》率先組織起全國好新聞的評比,那時中國記協(xié)因“文化大革命”后期剛恢復組建,只是介入其中。到了1990年,經中宣部正式批準該項工作由中國記協(xié)主辦,設立全國性常設新聞獎,命名為“中國新聞獎”,1990年為第一屆,每年評選一次,即評選上一年度全國新聞界(報紙、廣播電視)的優(yōu)秀作品,2006年在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時,把網絡新聞作品納入評選范圍,同時也將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新聞名專欄”評選并入其中,每屆只評選10個,截止到2011年共舉辦了21屆。要說新變化,就是從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由田聰明主席擔任評委會主任后,對評獎工作做了許多調整,對評獎文件做了反復修改。設獎項目由2009年第十九屆時設的28個獎項,2010年第二十屆時又新增加了一項國際傳播類獎,總共為29個項目。獲獎數額總量不超過300個,其中一等獎不超過51個(包括10個新聞名專欄、6個國際傳播獎項獲獎作品);二等獎不超過92個(包括12個國際傳播獎項獲獎作品);三等獎不超過157個(包括22個國際傳播獎項獲獎作品)。我這里提醒各位注意的是300個獎項中國際傳播獎項占40個,余下的260個獎項由其他28項來均分,具體的分配辦法,當屆評委會可根據上屆參評作品情況做少量調整。為調動更多新聞單位的積極性,評委會明確規(guī)定,在消息、評論、通訊(專題)、系列(連續(xù)、組合)報道四個主項獎中,每個刊播單位只能獲得一個一等獎。
中國新聞獎的評選程序為:評選委員會分成7個小組,即:報紙通訊社一組(消息、系列、攝影);報紙通訊社二組(通訊、評論、副刊、漫畫、版面);廣播一組(消息、評論、專題);廣播二組(系列、訪談、直播、編排);電視一組(消息、評論、專題);電視二組(系列、訪談、直播、編排);綜合組(網絡評論/專題/訪談/頁面、新聞專欄、論文、國際傳播獎)。參評作品分別由各小組評議、討論,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推薦出小組承擔項目的一、二、三等獎候選作品。評委會全體會議聽取各小組推薦的情況后,集體評議,然后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獲獎作品。一等獎獲獎作品必須達到實到的全體評委人數的2/3票,才能獲得;二、三等獎獲獎作品須超過實到全體評委1/2票,才能獲得。每項最多進行兩輪投票,如兩輪投票后,作品仍達不到規(guī)定的票數,該獎項的數額空缺不補。在評選一、二等獎獲獎作品時,雖然達到了規(guī)定票數,但是由于設獎數額的限制,得票多的留下,得票少的自動成為下一等級獲獎作品并排在前列。這是評定委員會的工作程序,如果一家媒體要想最后獲得參評中國新聞獎的資格,那還要過好幾道關口,第一道是本報社內部評選后推薦參加全省好新聞的評獎,全省新聞獎中能夠榜上有名,再爭取能夠推薦參加中國新聞獎的評選資格。按照現(xiàn)在實行的評選辦法要求,參加省里評選和推薦參加全國評選的作品都要在省里的重點網站上公示,中國新聞獎評選辦公室在評獎開始前要在新華網和中國記協(xié)網上公示,評選獲獎后要在這兩個網上和中國新聞出版報上再次公示,公示不少于10個工作日,其間接到舉報還要認真去查實,對舉報事實準確的要取消其獲獎資格。最后上報有關部門,批復后才能正式揭曉。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共評出來自全國報社、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站的287件作品,其中特別獎(與一等獎的待遇相同,只是字數、時長超過規(guī)定的要求,但作品的題材重大,寫作、制作精良)2件(總數不超過4件,報社、通訊社、廣電、網絡各不超過l件),人民日報評論《決定現(xiàn)代化命運的重大抉擇――論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新華社通訊《堅定沉著戰(zhàn)狂瀾,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紀實》;一等獎41件(含9個新聞名專欄);二等獎89件;三等獎155件。由此可見評獎程序是多么的縝密,獲獎的機會有多么難得。
下面我重點把中國新聞獎所設的項目與報紙、網絡有關并參評的項目,再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
在29項中,直接與報紙、網絡有關的是15項。15項的主要內容是:消息、評論、通訊、系列(連續(xù)、組合)報道、新聞版面、副刊、新聞攝影、新聞漫畫、新聞名專欄、新聞論文;網絡包含新聞評論、新聞專題、新聞訪談、網頁設計;還有國際傳播獎。
前4類主項:消息長度不超過1000字(含標點符號,下同),評論類作品(包括文藝評論、雜文、網絡評論)長度不超過2000字,通訊類作品(單篇)長度不超過4000字,系列(連續(xù)、組合)報道類作品平均單篇作品長度不超過2000字。
副刊參評的報告文學長度不超過8000字,特寫不超過3000字,新聞論文長度不超過6000字。
綜合近些年中國新聞獎各類作品獲獎情況講幾個特點:
作品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具有廣泛的指導作用
主題重大不等于貼標簽,而是通過事實說話,寓事于理,達到折射出重大主題的目的。說到主題重大,大家自然會想到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方面,對地方媒體來講,這類報道地方競爭不過中央媒體,因為材料信息的占有及報道的立意,中央媒體享有得天獨厚的權利,地方媒體即使參評也只能當分母,除非獨家另辟蹊徑首發(fā)的有可能獲獎,但是評委會對報道領導同志的作品,在選擇及獲獎比例上是掌握得相當嚴格的;再有報道地方黨政工作部署、工作成績的作品盡量少報,在參評的整個大盤子里是沒有太大競爭性的。說到主題的選擇上,我給大家舉些例子,例如前幾屆獲獎的作品,《節(jié)能減排,一項技術帶旺兩家企業(yè)》、《小賬本里看巨變》、《沼氣帶來的新生活》、《咱們的農民工》、《省長與豬倌侃豬價》、《交警來開會 高速路堵車》、《中國小土豆打贏國際大官司》、《五河縣:城市貧民背不動豪華廣場》、《看個咳嗽要掏1065元》和《治病?騙錢?》、《京城里的河南魯班》――記外出務工創(chuàng)業(yè)者的杰出代表周國允》(河南日報獲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二等獎,作者王亞明、李虎城)等等,都是通過具體的事件為切入點,主題突出,各具特色,用事實來說話,入情入理,反映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中產生的亮點和熱點。這些作品既有從不同的側面來謳歌成績的報道,也有從不同方面來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的力作,對配合黨和國家整個經濟轉型時期的社會健康發(fā)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例如第十三屆中國新聞獎獲得消息類一等獎的武漢晚報《看個咳嗽要掏1065元》、第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西安晚報獲得消息類二等獎《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誕生》,這兩則消息一條是通過百姓看個小病被開大處方的具體現(xiàn)象,揭露了醫(yī)生為了多賺錢不講醫(yī)德的問題,更主要反映了我國在經濟轉型時期某些行業(yè)出現(xiàn)的利欲熏心的社會弊病,有力的輿論監(jiān)督對促進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條則通過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成功的事情,揭示了我國在這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是一篇典型的科技成果報道。
為此,在新聞的主題選擇上要多開動腦筋,把要報道的事件先掂量一下,有的事件或做法在局部可能是不錯,但必須要放到全局的大盤子里衡量一下它所占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比較鑒別后才會發(fā)覺新聞的含量及其意義;收集素材時要多多益善,選擇使用時要百里挑一,盡力多選擇最有說服力的典型事例,動手寫作之前要選好切入點即亮點,袖手于前揮毫于后,才會出精品。河南日報的通訊《京城里的河南魯班》在主題提煉、選材及寫法上都有獨到之處。該通訊開頭寫道:22年前周國允是滑縣高平鄉(xiāng)周譚村一個高考落榜青年,他背著鋪蓋卷進京打工,卻沒有一個人肯收留他。嫌他的個頭太小太瘦,怕他干不了建筑隊的力氣活。(短短的60多字把周國允的長相、背景活脫脫地介紹出來)如今,周國允已成為“中國十大杰出外來務工青年”,擁有了自己的隊伍,而且是一支在京城建筑界赫赫有名的“王牌部隊”。在北京,你可以不知道周國允是誰,但你一定知道他參與建設的工程――首都機場航站樓、中華世紀壇、國家大劇院……直到參與2008年奧運會主會場――“鳥巢”和國家體育館的建設。這些年北京幾乎所有令國人乃至世人矚目的重點工程,他的隊伍都作為主力參與建設,有不少得了“長城杯”和“魯班杯”。(這180多個字與開頭形成了反差,前面說干不了建筑工作,現(xiàn)在成了杰出青年,成了京城建筑隊伍的王牌軍,作者又假設不知道周國允是誰沒關系,介紹了那么些有名氣的建筑后,就不能不令人對周國允刮目相看,尤其是建筑行業(yè)的名氣最大的兩項大獎的獲得,會讓人對周國允更要高看一眼。)這篇通訊的頭開得非常巧、非常簡潔,為全篇主題的開掘奠定了好的開端。這篇通訊的立意是在寫周國允這個人,通過他的人品達到讓更多的國人對河南人不正確的認識有一個新的變化。接下來作者用更多的筆墨來揭示周國允的人品。第二自然段,馬上就話題一轉寫道:與周國允的“樓品”同樣受人稱道的是他的“人品”一句過渡話后,選擇了四件圍繞“人品”的主題的事例,一是“關鍵時刻不掉鏈子”,說的是1999年10月北京首屆科技產業(yè)博覽會會場要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搭建起展棚,第二天總理要去參觀,會場的主辦方找了許多家建筑單位都因時間太緊不敢承接,找到周國允時,他非常自信地把活接了下來,他立刻給他的團隊打電話,要求一小時內馬上趕到施工現(xiàn)場,一小時內150名工人分乘30輛出租車來到,馬上施工,到凌晨2點全部完工,為他的團隊爭得了信譽。二是“干不好活不要錢”,施工講究質量,為企業(yè)講誠信又爭得了滿分。三是“我們是岳飛的老鄉(xiāng)”,要求工人少講家鄉(xiāng)話,介紹自己就說是岳飛的老鄉(xiāng)。岳飛是河南湯陰人,民族英雄。以此改變社會上對河南人的不正確看法。四是以“見過厚道的,沒見過這么厚道的”為提前,完成一項工程,按合同規(guī)定,提前一天要獎勵10萬元,提前15天完成,是150萬元,但對方變卦不肯付給150萬元的合同金,律師要無償地替他們打官司,但周國允沒有這么做,放棄了索要。對方非常感動。周國允說,失去的是有數的錢,而贏得的是無價的品牌。后來他與這家公司成了好朋友,為他們介紹了許多工程。這四件事情的挑選都在圍繞周國允的人品方面做文章,緊扣主題。
我國新聞界前輩已過世的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原院長范敬宜對此稿的點評題目就是“厚道勝萬金”。他說:“河南人在北京生存似乎比任何一個省份的人都難。但是,為什么在北京的河南人卻比任何一個省份的人都多?我們從周國允身上找到了答案:就是因為河南人特別厚道,作者捕捉了河南人這個最鮮明、最傳神的性格特征,就如畫龍之點睛,頰上之添毫,一下子把本質的東西凸顯出來了。(范老還有一段對中華民族道德品質的闡述,大家可以上網自己去看一下)我不認識作者,但相信他是一位目光深邃的記者?!?/P>
用敏感的洞察力及時抓住新聞的落點,小中見大(文字有細膩描寫)以增強報道的力度和厚重
新聞的落點都是蘊藏在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細節(jié)之中,關鍵是記者到現(xiàn)場后能不能敏銳地發(fā)掘到新聞的亮點,去提煉主題,選擇好報道的角度,并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例如:獲得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消息一等獎的作品《交警來開會 高速路堵車》就是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本來記者是被邀請去參加新聞發(fā)布會的,但記者到了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兩省交警為了開會,卻將高速路給封閉了,造成雙向車道堵塞,被堵的車輛排成了長龍。兩省交警開會聯(lián)手開展打擊高速路違法行為,本意是好的,但是為了自己的方便和造勢,不顧交通的正常運行,利用手中的權力斷然地把高速路封了,這就有些過分,說得嚴重些就是公權力亂用,前去采訪的記者敏銳地抓住這一現(xiàn)象及時地發(fā)回報道,把本應做的一篇正面的會議報道,變成了輿論監(jiān)督的消息。節(jié)目播出后,引起了兩省交警部門的高度重視,對民警素質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后來都起到了促進作用。試想一下,如果記者接到邀請到了開會的現(xiàn)場,不顧當時的情況,把會議的消息發(fā)回來也無可厚非,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去做,而是憑著敏銳的新聞嗅覺抓住了開會造成高速路堵塞的原因,跳出了一般會議的報道。整篇報道長度僅有一分四十九秒,全部運用同期聲的事實來說話,沒有一點記者的評論,讓觀眾看后留下事實清楚、一目了然的印象。這才是記者的硬功夫。
實踐證明,無論是事件性消息還是非事件性的報道,只要記者能有敏銳的洞察力,到新聞現(xiàn)場善于捕捉最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小中見大,抓住新聞落點來揭示深邃的大主題,就有利于實現(xiàn)新聞傳播效益的最大化,而細節(jié)的描寫是增色新聞或通訊亮點的最好表現(xiàn)手法。
精心采擷,構思新穎,寫作講究
這些年來參評中國新聞獎的各地報紙、廣播電視作品圍繞這一特點都在下功夫,也越來越注意送來參評的作品是提供給評委的一份賞心悅目的精神大餐。例如: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的中國鐵道建筑報的作品《請過路吧,親愛的藏羚羊》和獲得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的作品《欒城草農敢鬧?!?。這兩篇作品的突出特點都是在采集材料方面非常用心,整篇的構思、布局、寫作上也十分講究,對社會的輿論引導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墩堖^路吧,親愛的藏羚羊》的作者為寫好這篇報道,在海拔近4800米的可可西里生活了近一個月,對藏羚羊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新聞發(fā)生時,又親赴現(xiàn)場觀察抓住更加生動鮮活的場面,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寫出充滿激情的報道。全篇不到900字分為10個小段落,每段都有著一層含義。簡潔的文字將我國修建青藏鐵路如何保護藏羚羊跨過鐵路安然回遷的場面寫得栩栩如生。全篇沒有空洞的口號和無力的議論和評論,而是用優(yōu)美的語言和有力的事實巧妙地回擊了境外輿論攻擊我國修建青藏鐵路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平衡的錯誤論調?!稒璩遣蒉r敢鬧?!肥欠从澄覈叭r”巨變的一篇上乘佳作,它以宏大深刻的立意、鮮明的主題、清晰的架構和帶有泥土芳香的語言為典型報道吹來了一股新風。范敬宜先生對此文的評析極高,稱贊這篇通訊是對我國農業(yè)轉型報道有引導性的力作。
報紙作品標題的制作要講究,特點要鮮明,語言表達用詞造句要準確
作為報人對一篇報道標題的制作是非常講究的,一個好的標題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一個標題的制作到位有時要苦思冥想、絞盡腦汁。標題制作得到位,讀者掃一眼就可以明白正文的大意,足見編輯功底的深厚。在近幾年參評的作品中,有的作品對標題的制作十分不講究,想標新立異又借喻表達得不準確,出現(xiàn)授人以柄的笑話。例如:“溫州非公企業(yè)黨建迎來黨務工作生力軍――首批44名大學生‘紅領’上任”。由于約定俗成,人們習慣把長期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員比喻為“白領”、把在一線勞作的工作人員比喻為“藍領”,從來沒有把黨務工作者比喻為“紅領”,這是編輯的異想天開,這種比喻就有些既不嚴肅又不科學、準確,在參評中會大打折扣、大受影響。因此,一個標題的成功與否,會決定整篇作品的命運。再以《請過路吧,親愛的藏羚羊》這篇消息為例,標題的制作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眉題:歡迎“孕婦”來,不舞彩旗;喜送“母子”去,不敲鑼鼓 這段青藏鐵路又成“無人區(qū)”。標題做得直抒心意,又有華彩。
為此,在文章有情的前提下,標題做得到位就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制作標題時,一忌矯揉造作;二忌題與內容的風格不一致;三忌牽強附會。標題是作品的眼睛,要在有限的字數里包含更大、更豐富的信息,讓人從標題中就能知道文章要傳遞的的是什么。
地方媒體在選推作品時從哪幾方面入手,獲獎的概率會大一些?
我思考后有這么幾點,不一定準確,僅供參考:
一是涉及重大主題、事件、活動的報道要選“以巧取勝”的作品。如:獲得第十三屆消息一等獎的作品《總理讓我們說真話》,說的是朱?基總理當年到安徽阜陽考察一所學校,和校長老師座談時,校長講的都是套話、好話,總理當即打斷說,你們的父母官在這里,你們當著他們的面不敢講真話,今天我就要你們說真話。這篇報道是一個地市級的媒體采寫的,作者緊緊抓住了總理讓講真話這一點,在“真”上做足了文章。佛山日報消息《順德大部制改革再邁大步》、海南日報消息《省委書記向官員支招與媒體打交道》、廣東電臺《教育資金滯留挪用嚴重,財政局長卻在全省教育會議上酣然入睡》等都是以巧即鮮明的特點來取勝的作品。
二是先進典型的報道,地方媒體具有獨占素材和首發(fā)的優(yōu)勢。評比時媒體對新聞事件首發(fā)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如關于許振超的報道就是青島日報最早報道的。楚天都市報連續(xù)兩屆獲得系列報道一等獎的作品《信義兄弟》、《荊州大學生結梯救落水兒童》,安徽《小崗村的好書記――沈浩》,都是地方媒體早于中央媒體刊發(fā)報道的。
三是熱點引導的作品,地方媒體獲獎的概率也比較高。如三湘都市報的系列報道《橘子洲憑啥要收百元門票》、每日新報的系列報道《師大女生高考遭頂替事件追蹤》、山東電視臺的系列報道《為了十幾秒的檢查》等都是很出彩的熱點引導的好作品。
四是民生問題的報道,地方媒體更占優(yōu)勢。如北京晚報的通訊《社區(qū)電梯生存狀況調查》、燕趙都市報的通訊《村支書一家人吃低?!?、溫州電視臺專題《望樓興嘆》等都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關注民生問題都比較有獨到的特點。
五是重大科技成果的報道,地方媒體爭取獨家首發(fā),獲獎的可能性更大。如青海電視臺的消息《我國首次在青海高原凍土帶成功鉆獲可燃冰》、西安晚報的消息《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誕生》、天津電視臺的訪談《天河一號:速度的較量》等都是反映我國重大科技成果,又都是地方媒體獨家首發(fā)的報道。
六是專欄、版面、攝影、副刊、論文等項目,地方和中央媒體在同一起跑線上,地方有可能做得更生動和富有特色。如今晚報的專欄《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市場》獲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專欄獎、浙江蕭山日報(縣級報)的副刊《頸椎病的非醫(yī)學因素》獲得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副刊項目的二等獎、河南日報張光輝副總編輯寫的論文《重視社會熱點問題,搞好突發(fā)事件報道》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論文項目的二等獎。
以上講的六點是我參加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10年中的感悟,總結概括得不一定對,僅供參考。那么還有一些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朝著中國新聞獎這個最高目標努力注意的地方呢?
我想說五點想法:
1.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的意識,要在選題上下功夫。每當得到一個選題前,先要反復地比較權衡,把在地方局部的選題拿到全國的大局里權衡一下,看有沒有指導性,它的分量有多重。這就要求記者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心中有數,就是我們常說的政治性和引導性,這可不是空洞的道理,是指導我們當一個政治敏感記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前面講到的幾篇獲獎的代表作,每一篇采寫的記者都是這方面的表率。如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楚天都市報獲得報紙通訊社系列報道一等獎的作品《荊州大學生結梯救落水兒童》就是一篇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典型報道,反映了新一代大學生見義勇為、舍身忘死的精神風貌,有力地回答了社會上對80后一代年輕人的不正確看法。這樣的報道恰恰展示了城市一級報紙獨有的作用。我們常說的新聞報道要唱響主旋律,就是要善于從人們的生活當中去挖掘鮮活的事例,并能夠通過平凡的事物來折射重大的主題。
2.研判中國新聞獎有關各項參評的要求,要做到體裁、題材的一致。這個不能怪大家,主要還是我們的宣講不夠到位,從參評的作品來看有的不符合要求,報錯了項目,白白地失去了一次參評的機會。比如什么叫新聞專題、什么叫新聞性的評論、什么是新聞系列報道,這些體裁一定要研究清楚。有的把新聞性的評論當做專題報,有的把新聞性的消息當通訊報,有的在消息的寫作上不規(guī)范,中間還出現(xiàn)小標題,歸到通訊類里又不像,有些不倫不類。
3.嚴禁、杜絕各類參評作品弄虛作假的行為,凡發(fā)現(xiàn)參評、獲獎作品和相關申報材料存在篡改、偽造等嚴重違規(guī)問題,經核實確認后都要嚴肅處理。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近幾年在評獎工作中都出現(xiàn)過這個問題,尤其從2006年開始評前和評后都在網上公示后,接到作假的舉報就多起來,一方面說明了中國新聞獎越來越受到媒體人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社會在進步,大家的參與意識增強,都在用心去維護全國新聞界新聞作品最高獎的權威性和純潔性。導向是新聞的根本,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職責,為了獲取榮譽不顧新聞的真實,參評與播出時的作品不一樣,甚至對重新修改的做法是堅決反對的,有造假行為是逃脫不了周圍同事們監(jiān)督的雪亮眼睛的。2011年評選結果公示期間收到舉報13件,一等獎最后核實時取締3件,十分可惜。如最近我參加廣播影視大獎的評選中,電視專題《當代雷鋒――郭明義》是2010年推出的典型,專題做得非常好,但是評委們在審看時,發(fā)現(xiàn)有一處郭明義說的一句話“給人溫暖就是給自己幸?!保@句話成了2011年考研的一道政治分析題。后經核實是2011年參評時為了增加作品的分量,重新制作時把這句后來發(fā)生的事給加進去了。這就是公開的作假,叫“早產兒”、“畫蛇添足”,就因加了這么一句話,丟掉了一次獲獎的機會,太可惜了。
4.要注意用字、用詞的準確,切忌出現(xiàn)錯別字。一個都錯字的出現(xiàn),再好的作品也會前功盡棄。因為每篇新聞報道是對社會、對觀眾負責,是教人的益友,總給些錯誤的詞句,就會誤導人。如2011年評選中,有一家中央媒體的文字作品里,把“做生意”寫成“作生意”,一字之差,結果由初選時的一等獎降為三等獎。有病句,甚至標點符號不準確、新聞要素不全的作品也不能獲獎。如一家中央媒體在作品里把“人大常委會主任”寫成“人大主任”也不對,平時約定俗成說慣了,但是寫在報道里就必須準確才行。我上面舉過的《請過路吧,親愛的藏羚羊》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大家在討論時一致認為可以獲一等獎,但在最后要正式投票時,再仔細地審看有沒有硬傷,發(fā)現(xiàn)了一個錯字,稿子中把“遷徙”寫成了“遷徒”,這雖然不是作者的問題,屬于排版和校對出的錯,但也不能給一等獎,因為一等獎有導向和旗幟的引領作用,如果連錯字都可獲得最高獎,那么我們的評獎工作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引領作用。
5.切忌過分翔實地描寫或不加選擇地去處理暴力、血腥的過程。民生新聞是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報道樣式。但是,民生新聞總要有個選擇角度、選擇事例的要求,不能不加選擇地如實記錄、放大,更不能存在低俗化傾向,有的報道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把一些犯罪的情景描寫得過分細膩,這就容易步入一個誤區(qū),在追求發(fā)行量的同時,忽略了媒體引導力和公信力的作用。在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現(xiàn)多元、多樣、多變的特征時,新聞報道只有做到兼顧好各方面的利益,注意傾聽各階層的聲音,圍繞和諧這個主題,堅持“以人為本”、與人為善,提倡寬容理解,媒體才能在報道中發(fā)出權威的聲音、動聽的聲音、獨特的聲音、多樣的聲音。一個好的新聞記者不但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更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去促進問題的解決,作品不但要好看,更要對生活有啟迪。關注民生、倡導和諧,才能讓新聞為科學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引導和輿論支持;才能讓新聞有溫暖和直指人心的力量,贏得社會最大范圍的信任與愛戴。這種現(xiàn)象,都市類報紙參評作品時尤其要注意。這些年來在電視參評的作品里是比較多的。如:為了突出洪水災害的嚴重,記者站在被淹死的尸體前面作口播;火化工燒尸體的畫面過于詳細;汶川地震,救援人員在全力營救被壓在瓦礫中的人員,記者說別動,讓我們直播完再救;某省女警察解救人質,一槍把綁匪打倒,他已經沒有反抗的能力,畫面到這就足夠了,可是為了突出警察的無畏,她沖上去又連開幾槍,這段畫面即使拍攝下來也不宜使用。警察只有制伏他的權利,沒有直接剝奪他生命的權利,為此在報道中不能顧此失彼,要全面考慮是否符合法律的程序。
我希望我們的同行要一如既往地堅持用時代的要求去審視新聞報道,按照新聞的傳播規(guī)律辦事,創(chuàng)新觀念、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手段,努力使自己的新聞報道更加體現(xiàn)時代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去發(fā)掘更多、更新、更有引導和激勵人們向上的優(yōu)秀作品。做新聞工作就像在海邊的沙灘上走路,浪花過來總會抹平你的腳印,但要想留下點什么,只能不停地走下去。未來的道路正長,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感會推動我們全力以赴地去創(chuàng)造新的業(yè)績,祝愿你們在創(chuàng)優(yōu)奪獎的努力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本文為作者在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中國新聞獎高端培訓班”上的發(fā)言摘要)
(作者李存厚曾任中國記協(xié)書記處書記)
來源:新聞愛好者
千島湖新聞網 責任編輯:姜智榮
走向全媒體——千島湖傳媒中心十年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