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小鴻
4月10日,記者乘中巴車去中洲鎮(zhèn)樟村采訪一位老紅軍的遺孀,巧遇來鎮(zhèn)里辦事的樟村小學的余校長,他熱情地請我搭他的順風車。行駛了20多里康莊道,才拐進了目的地。
這是一個非常優(yōu)美的小鄉(xiāng)村。我要采訪的對象,就住在學校對面一幢低矮的兩層小樓內(nèi)。這雖然是一幢3居室的小樓房,其實很小,不足50個平方,進門右邊一間是老太太的臥室,房間里放著一只21?的彩電,算是這個家中唯一的現(xiàn)代化家俱。
老太太看到記者來,露出滿面的笑容,還一個勁的夸,現(xiàn)在的政府真的好。老太太的方言我頂多能聽懂一半,她的大兒子就用半生的普通話做“翻譯”。
老太太叫吳蓮桂,今年86歲,有嚴重的腿疾,走路很不方便。比她大18歲的老公叫余來田,是一名老紅軍。大概是1936年,或者是1937年,她丈夫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后來就跟著部隊行軍打仗,也不知是哪次戰(zhàn)斗中,他投誠當了紅軍。他是1949年全國解放后退伍回家的,以后就一直在家務農(nóng),直到1975年74歲的時候去逝。
丈夫和老太太以前住在幾百米高的山上的一個自然村。他們一共生育了5個子女,3個女兒都出嫁了,兩個兒子因為家中條件太差,難以娶到媳婦。小兒子到40多歲時,才在外面打工的地方經(jīng)人介紹娶了個貴州媳婦。結婚后生了一個兒子,也許是嫌人家太苦了吧,在兒子4歲時,她就離家一個人回貴州去了。現(xiàn)在小兒子一個人在外地打工,只有58歲至今未婚的大兒子在家服侍老太太和7歲的侄子。
他們現(xiàn)在住的房子以前是一個木檢站,以6000元的價格買下來的?!∫驗橐郧白≡谏缴?,移下來后,田地都在原地方,做活很不方便,現(xiàn)在的村中沒有什么土地。加上在照顧一老一小,大兒子基本上也不能出去賺錢,身體也不好?,F(xiàn)在祖孫三代的生活來源,主要是老太太的一級殘疾人生活保障金,每個月有330多塊和基礎養(yǎng)老金一個月150塊。還有就是小兒子打工一年不多的一些結余和三個女兒一些零碎的接濟。她說,幸虧政府好,每個月給我發(fā)生活費,過年村里干部也給幾百塊錢(春風行動慰問金),要不這日子無法過下去了?,F(xiàn)在最難的是年級大了,毛病多了,一些慢性病要常年吃藥,門診報的也不多,去年光吃藥就化了4000多塊?,F(xiàn)在有病也不敢去看,能拖就拖,哎……說到這里,老人不由嘆了口氣。
編輯王建才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