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網(wǎng)絡(luò)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luò)支持:杭州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瀛山是一本書,需要用心去讀。
據(jù)《瀛山書院志》載:“熙寧、淳熙間,第進士十八人,而名骙者居殿試第一,故有取登瀛之義,而以瀛名之也。虛舟先生獨邃心濂、洛之學。當時晦翁朱子命駕相訪,會以格致兩條(即格物、致知),辯論山巔。居久之,觀書有感,復(fù)詠方塘詩以示意,而此山始重?!庇纱丝磥恚?,早在宋代,就負有盛名,可與廬山白鹿洞齊名。
這座山,貢獻了一首千古絕唱:“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敝祆溥@首膾炙人口又富有哲理的詩作,世人當成讀書明理之心得,引申為學習受教是獲取知識永不干涸的源頭活水,成了后人讀書明志的座右銘。
在翻閱《瀛山書院志》時,令我怦然心動地領(lǐng)略到了有關(guān)書院教學之特色。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進行會講,開展爭辯;教學也實行門戶開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學習上以學子個人閱讀為主,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子的自覺能力,并多采用問難辯論式,注意啟發(fā)學子的思維能力。書院內(nèi)師長與學子關(guān)系融洽,書院名師不僅以淵博的學識教育學子,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門生。
凡此種種,不正是我們今天教育教學上值得借鑒和珍視的嗎?
據(jù)考,瀛山書院始建于北宋熙寧年間,創(chuàng)始人為詹安。初名“雙桂堂”。詹安,嗜學重教,“躬教五子,皆登科第”。書院創(chuàng)辦之始,主要吸收詹氏“群族戚子弟讀書其中”;其后逐漸擴大“招生”范圍,外地的士子也慕名而“負笈往學焉”。至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因詹安的第五代孫詹骙狀元及第,而取“登瀛”之義,遂將“雙桂堂”更名為“瀛山書院”。瀛山書院名重之時,當在南宋淳熙年間,是“第進士十八人”“詹骙高中狀元”和“朱熹訪詹儀之”三大因素使書院知名度大幅提升。詹儀之因緣際會,與在當時的理學派朱熹、張栻、呂祖謙交好,在信州知府任上時,還資助進行“鵝湖集會”,回鄉(xiāng)后,更是幾度邀請朱熹來講學。
“格物致知”,這一朱熹理學的核心思想,不僅是當年詹儀之與朱熹交流的主要話題,更成為瀛山書院后世治學的主要思想。這四字融入書院精神,影響此后歷代瀛山學子,輻射了遂安乃至整個浙江大地。
綜上所述,瀛山,它既是培養(yǎng)士子的“搖籃”。翻開《遂安縣志》,可以看到:僅兩宋時期,從瀛山書院走出來的詹氏進士就有二十五人,無怪乎有一知縣看到這種情況時驚嘆曰:“宋代兩舉,詹氏為最”了!瀛山,它還是一處“學術(shù)論辯”的“會文之所”。由于碩儒朱熹“往來論學于斯”,名聲大振,出現(xiàn)如后世陸登鰲(民初遂安第一任知事)所說的“瀛山一席與鹿洞、鵝湖并成鼎足,可也”的鼎盛局面。
我無法得知瀛山當年是何等的鼎盛規(guī)模,但見它選擇在這樣一處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見開辟者的一番苦心的。瀛山像一只臥虎,雄踞于平疇的沃野之中。前有鳳儀山,頂有巨石,形如人立;右有筆架山,三峰并倚;左有浩軸山,如天使賚誥而至;后有岐山,相傳唐代越國公汪華第八子在此登仙。遠眺大連嶺,朦朧蜿蜒,氣勢雄偉,酷似群龍起舞,又如萬馬奔騰;近聽山澗淙淙,恰似撥弄古琴,又像彈奏新曲。立于“大觀亭”之止,千峰競秀,碧水環(huán)繞,大千世界,盡收眼底。
我流連于“得源亭”旁,懷著景仰的心情,默誦著朱熹的《詠方塘》。掩卷沉思,瀛山,你是一本什么書?亦哲學、亦文學、亦儒學、亦教育,亦古亦今,恢宏又深厚的歷史氣感,叫人俯仰今古。噢,這本書叫經(jīng)典。(章建勝)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編輯:徐麗 徐滿萍
最新播報
更多>>掌上千島湖
微千島湖
淳安發(fā)布
千島湖新聞
三分鐘語音版
千島GO購
媒美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