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支持:杭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汪兆兵
我的家鄉(xiāng)少田缺地,多的是高高的大山。村莊大都座落在山腳下的小河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基本上每年都要開墾荒地,而且保留了千百年來老祖宗用的燒火地的方法來開墾。
每到過了年后的正月里,生產(chǎn)隊就派出一批壯勞動力,對準備改造為燒火地的區(qū)域進行砍伐作業(yè)。大家將林中成材的松樹或杉樹砍下,削去外皮,堆在小河邊。之后,生產(chǎn)隊派人在砍伐過后的坡地上,將那些枝枝丫丫、雜木野草,用柴刀砍下斬斷,攤曬在坡地上,至樹枝、柴葉干燥發(fā)黃時,再根據(jù)天氣的情況,實施燒火地的操作。
一般以下雨的頭天或下雨前燒火地為好,最理想的情況是火地剛燒好后接著下一場雨,將那些被燒焦成灰的、烏黑的草木灰打濕,這有利于提升土地的肥力。
在點火燒地之前,生產(chǎn)隊會嚴格做好防火措施,在火地周圍刮好火路,以四至五尺寬為宜。燒地時點火也有竅門,一般在火地左右兩邊的上方點火,這在方言中被稱之為“座火”,讓火苗往中間和下方燃燒,待到上方(即山頂)的一部分燒好后,再派人到火地底部往上點火燒地,造成四面包圍之勢。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燃燒時火路會越來越寬,以免引起火落山之災。
燒火地的標準以泥土燒焦、柴草全部燒盡為妙。待到火地燒好,泥土冷卻后即可播種玉米。
由于肥力充足,頭一年的火地玉米長勢特別喜人,棵棵莖粗葉寬,綠得發(fā)亮。到了秋天,大家去那火地里收玉米,看著一個個長約尺許的、圓滾滾的苞蘆,大家高興得嘴巴都合不攏了,火地里的玉米林中,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此時的火地就成為了“生地”。這一年,生產(chǎn)隊里不僅要種上玉米,還得借著坡地尚有的肥力,種下桐子種子,因為他們深知“作山不種桐,到老一場空?!边@個道理。
到了第三年,坡地用不著挖掘了,這時的地也叫“爛地”了。生產(chǎn)隊就播種些如高粱、栗谷、油麻、赤豆之類的不需要很強肥力的農(nóng)作物。頭年種下的桐子樹,這一年也有許多開始長果實了,老人們就把這些桐果稱之為“刺花桐”。
到了第四年,桐子樹全部長果實了,這就叫作“正生桐”,它的產(chǎn)量將達到頂峰。此時坡地里的農(nóng)作物已全部讓位給桐子樹,不再種植糧食類作物了。
幾年以后,火地的功用早已失去。生產(chǎn)隊早在桐子樹“正生桐”時種下去的杉木苗已開始瘋長了,沒幾年就成了杉樹林。
從杉樹林到燒火地,再又從燒火地到杉樹林。這是一個人為干預下的自然生態(tài)循環(huán)。在那個年代既解決了生產(chǎn)隊的糧食問題,又種植了經(jīng)濟作物,也很好的維護了自然環(huán)境。
如今,這種傳統(tǒng)的耕種方法已很少見。幾乎所有的山上都種上了樹,滿山遍野一片綠色。燒火地這種古老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方式成了老人們茶余飯后經(jīng)常談起的回憶。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編輯:鄒楚環(huán) 王志仙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