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網(wǎng)絡(luò)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luò)支持:杭州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百籮坪高山草甸
百籮坪石涼亭
●魯永筑
百籮坪,位于千里崗中段海拔約1100米的山巔,古為淳安、遂安、壽昌三縣交通樞紐,北連三井尖,分路可達安陽、獅城、許源、港口、賀城以及石門、里商;南通白銀珠、李家以及翁家、石鼓、長林。因先民在此種地,獲糧百籮而得名。嶺頂有石砌窯式古涼亭,又稱“太華殿”,乃明清時期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古風(fēng)依然。
百籮坪古道初鑿于何時,已無從考證。這條古道在舊時曾經(jīng)走過無數(shù)風(fēng)塵仆仆的古人,如今迎來送往那些衣著光鮮的戶外運動愛好者。
(一)
從千島湖鎮(zhèn)出發(fā),駕車到里商鄉(xiāng)石門村,從這里開始探索百籮坪古道。
經(jīng)過一片人造田之后,古道就進入了河灘里。雖說是古道,已經(jīng)很難找到古道的路徑。既然沒有路,河灘就是路。這里是一道幽深的山谷,兩側(cè)都是高聳入云的崇山峻嶺。只要是不過水的河床,就長著高大的樹。有高大的蠟梅,有掛著花絮的雞爪木,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雜樹。不過,河床上最多的是山棗樹,又高又大,幾乎填滿了整個河灘。
越往里走,河床越發(fā)狹窄??萏匐S處倒掛著,潮濕的石塊上長滿了苔蘚。還有那些橫七豎八的朽木,隨意倒在河灘中。這種意境有點九寨溝的味道,顯得既幽靜又原始。
這條逆流而上的“路”,足足有4千米,耗費了我們一個半小時,可見其艱難程度。及至百籮坪山麓腳,水分左右兩源,山谷開始陡起,河床無法走人了。在向?qū)У膸ьI(lǐng)下,我們來到中壟下,從一處石坎開始登上真正上山的路。
所謂上山的路,還不能說是路,只能說是樹林的間隙。貌似古道的路徑,也被箬葉叢所覆蓋,走了不到百米,路徑就消失了。向?qū)дf,沿著壟脊直接往上爬,到了山頂就有路。
中壟下部較陡,上部較平緩。沿途看到很多野豬窩。林下的地非常松軟,那都是野豬拱過無數(shù)遍的食場;及至半山腰,有一處面積大約在一畝的坪地。20世紀(jì)70年代,石門村有一個生產(chǎn)隊在這里種玉米,這是當(dāng)時宿營于此留下的棚基。
越往上,山勢越發(fā)平緩,一臺未完,又來一臺。所幸沿途皆是疏林,并沒有太多的灌木荒草。就這樣在林間穿越了一個小時,終于到達嶺頂?shù)臋M路。站在橫路上,看了一下海拔表,顯示1036米,向東遠眺,萬壑千峰皆在腳下。
嶺頂即山巔,果然是大面積的坪地,想必這就是傳說中的百籮坪了吧。過岡有一坳,坳里就是百籮亭。依山而建的石砌窯亭,靜臥在這里,呈現(xiàn)著古樸的樣子;入內(nèi)細看,神龕處立有石碑,上書“太華殿”三字,但沒有太華殿來由的介紹碑。
關(guān)于這個涼亭的來歷,因為沒有碑刻之類的記載,也就成了一個謎。不過,在建德民間卻流傳著一則“寡婦造涼亭”的傳說。在千米之高的山巔,營建這樣一座體量不小的砌石涼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既然找不到建亭的記載,坊間就賦以傳說為亭立銘。
百籮坪也是紅色革命的搖籃。1936年8月,中共浙皖特委按照皖浙贛省委“在根據(jù)地開展游擊戰(zhàn)爭”的方針,在開化縣舜山召開地方干部會議,然后組織衢縣、遂安、壽昌、開化、常山邊區(qū)工作團和游擊隊到五縣交界的千里崗山區(qū),以百籮坪為中心建立根據(jù)地,開展游擊斗爭。
在這個季節(jié),百籮坪映山紅開得正艷,幾乎染紅了整個山頭。我不禁想起一段歌詞:“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p>
(二)
別過百籮亭,古道向西走。道路已經(jīng)被修整一新,雖然還是土路,但拓寬了很多,相當(dāng)平整,走起來特別舒服。
建德市在2021年實施了浙西千里崗山脈(李家段)戶外徒步線路的修復(fù)項目,全程21千米,自西向東穿越沙墩頭、新聯(lián)、新橋,共設(shè)白銀珠、謝家、合珠源、新橋4個休憩點。其中,百籮坪古道是本次修復(fù)項目的重點之一。
古道前行600米處,又有分叉,左拐下白銀珠,右拐下翁家。我們還是選了白銀珠,只因這邊的故事比較精彩。
這一帶流傳著清康熙年間,石門村葉成蘭與妻子吳氏的故事。夫妻二人勤勞建家,并育有七子。其中,第五子葉華春尤為出眾,他不僅勤學(xué)好問,而且力大無窮。乾隆七年(1742年)考中武進士,任職步軍副尉。乾隆二十年(1755年),葉華春奉命帶兵參加格登山戰(zhàn)役,由于出師不利,加上水土不服,累倒在軍營之中,正在迷糊之際,夢見伍子胥傳授臨陣戰(zhàn)法,醒來后布陣迎戰(zhàn),果然大獲全勝。在追擊達瓦齊途中,又見關(guān)帝圣君擋住了達瓦齊的去路,立下了俘獲敵酋的赫赫戰(zhàn)功。他在京為官數(shù)十年,十分清廉,解甲歸田時居然沒有積蓄?;实厶貫榧为?,賞銀五千兩,并賜臨時兵丁三百名。葉華春回鄉(xiāng)后,利用這些賞銀,先在烏龜石上造了伍子胥廟,后在村口官印石邊建了關(guān)帝廟,又在村中建了葉氏宗祠;還督促三百兵士在村前溪灘改地造田三百畝,造福了石門村的子孫后代。
古道下行,沿途不是竹林,就是竹海。怒發(fā)的春筍,甚至從古道的中間拔地而起,它們不在乎什么規(guī)矩,只知道順其自然。
就這樣在竹林中行走了約1.5千米,嶺腳就是白銀珠自然村。遺憾的是,村民大多已移民下山,僅剩一戶人家柴扉洞開,堅守著一方祖地。
古道在這里戛然而止,接下來就是2.5千米的機耕路,沿著右側(cè)山坡,在毛竹林里穿行,一路無景,直到西坑源村。
在這里偶遇了一戶姓鄭的農(nóng)家,閑聊中說起這條古道,家里的女主人說,百籮坪古道是一條可以賺錢的路。20世紀(jì)80年代,那個時候大家太窮了,在古道上背樹賺錢,是大家經(jīng)常做的事。那時候,半夜里就動身,翻過百籮坪到許源才天亮,背上一根杉木,翻過百籮坪,到長林石鼓,每百斤20元,我背50斤,每天就能賺10元。那是高收入了,幾十里的山路,大伙兒成群結(jié)隊,也不覺得累。
(三)
在這戶姓鄭的農(nóng)家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一輛下山的出租車。
沒想到開車的司機也是一個話癆,也有一肚子的故事。
他說,百籮坪啊,故事多著呢。聽老輩人講,壽昌江原來的走向是擦下溪邊南下,然后折而向東到石橋邊,再繞到對面的山腳北上,形成一個半圓,形似月亮。又因每到月出東山,山月一起倒映在江中,所以這一帶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月亮地。早年,月亮地東邊的山上有座廟,叫“合山廟”,廟里供奉的是一個叫“朱伯”的菩薩。其實,朱伯是個人,他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叫朱仲,一個叫朱叔。朱伯、朱仲和朱叔三兄弟是淳安人。因這三兄弟的心腸非常好,救過三村人的命,所以三村人在村外建廟世代祭祀他們。
相傳,朱氏三兄弟在交溪源頭的百籮坪種山為生,他們常把自己種的山貨挑到大同來賣。有一年,兄弟仨人各自挑著一擔(dān)山苞羅來到大同街上,正值上馬溪發(fā)大水,大同對面的三村一帶被洪水全部淹沒,一片汪洋。村里人全都跳到地勢相對較高的大同街上來避難,一個個都餓得臉上發(fā)青。兄弟仨人善心大發(fā),把三擔(dān)山苞羅全都送給村民,并說,他們的山上還有大量的金針花(又名黃花菜)正開得盛,如果不嫌遠的話,可以隨便去采來吃。村民們聽后,都跟隨朱氏兄弟一起來到百籮坪,終于渡過了難關(guān)。為感謝朱氏兄弟的善舉,三村人先是在村口為朱氏兄弟建了生祠。朱氏兄弟去世后,三村人把朱氏兄弟的生祠改為合山廟??上У氖?,這座廟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見了。
朱氏生祠改為合山廟后,廟里還形成了一個頗有特色的“三月十六”廟會。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十六日,一些得子心切的人都要到廟里來求子。廟里這一天要做很多的米粉馃,分送給來求子的人。如果求子成功,那么第二年就要挑兩橋豆腐、一壇水酒,到廟里還愿。
有感于朱氏兄弟的善心,在建朱氏生祠的同時,三村人還在通往龍游的山路上建了兩座涼亭,供往來行人避雨休息。一座建在山下的得月橋邊,叫“三里亭”;一座建在山頂,叫“七里亭”?,F(xiàn)在三里亭還在,七里亭已經(jīng)倒塌。
聽司機這么一講,我立馬想到一件事。在淳安縣左口鄉(xiāng)的顯后村,也有供奉朱伯的岱山殿,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十九日舉行盛大的廟會。但村民至今不知道這位朱伯是誰,只稱“朱老伯伯”;還有千島湖鎮(zhèn)齋上村,也有一個朱伯廟,來歷同樣說不清。我想,這些朱伯,是否與百籮坪上的朱伯屬于同一人?
出租車?yán)@道石林鎮(zhèn),回到石門村上午的泊車處,已經(jīng)是黃昏。路上時不時遇到晚歸的采茶女,她們踽踽而行,身后是漸漸暗淡下來的百籮坪山岡。入源的風(fēng),吹在我的臉頰上,既濕潤又溫和。
千島湖新聞網(wǎng)編輯:鄒楚環(huán) 梁津玥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